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福书网
站内搜索: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@outlook.com删除

 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2024

红楼之穿成万人嫌贾环(红楼同人)——花晨与月夕

时间:2024-07-20 07:37:33  作者:花晨与月夕
  姬辰与太子不和,更看不上和亲这种事,冷着脸喝了热茶,修长有力的手指勾着玉白莹润的茶杯,优雅惹人,却让人觉得他随时就要把那杯子捏碎了。
  “告诉母后,贾家宫里那位不用留了。”
  哪家敢接南安王府和亲的事,他就给哪家松松土。
  何宥一愣,他家殿下这是要开始动手了。
  “还有事?”姬辰问。
  “殿下不在京的时候,还发生了些事。”
  “说。”姬辰见何宥这幅表情,便知道事还有挺多,累了一天,索性躺在摇椅上,闭着眼睛放松养神,把京城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当故事听。
  只是没想到这些故事的主人公就一个。
  “太子不是缺银子吗,就选了皇商薛家的女儿进宫伺候,如今已经是侧妃了。薛家为太子敛财,这也没什么,就是抢了贾公子的生意。”
  姬辰闭着眼睛养神,懒得说何宥,声音带着些慵懒,“他还会做生意?”
  “可不吗,赚的还不少,要不能被薛家盯上?”何宥笑道,又将薛家如何抢了贾环生意的事说了一遍。
  “您去北边之前交待了,保住性命就行,这生意的事咱们就没多管。”
  姬辰点头,这事儿他还记得。贾环救了他一次,他也保贾环一条命,但没必要连吃喝拉撒都接手,报恩又不是养媳妇。
  姬辰抬了抬手臂,盯着腕上精致的手表。
  这手表,时间精确,携带方便,在战场上,作用可不小。要不是有人拦着,他舅舅好几次,差点儿就给手表颁功加官了。
  他这块是何宥派人往北边送信件、送物资时带过去的。小巧新奇。他舅舅见了便觉得好,有大用,派了专人回京城,买了不少,给手下的将领每人配了一块儿。
  这钱,原来都让贾环赚去了。
  姬辰眉眼微扬,轻笑了声,“他做出来的?”
  “这个不好说。最初的挂钟和座钟应当是按着西洋钟改进的,手表、怀表或许是在挂钟和座钟的基础上改的?”
  “倒是个聪明的。”
  “还有事?”姬辰又问。
  “盯着贾公子的人说,贾公子这两年得了一种叫作玉米的粮食作物,产量很好,管理也方便,秸秆还能喂牛喂马。那庄子一百多亩,周围都给围上了,不让人进。这东西若是被外人知道了,贾公子怕是保不住的。”
  何宥有些担心。这东西若是操作得好,便是功劳一件,贾环这辈子的前途算是有了,若是操作得不好,被有心人盯上,怕是连命都保不住,到时他家殿下还得救人。
  “那就不要让外人知道。”姬辰说。
  何宥抿紧嘴,眨了眨眼,一时被堵得说不出话,看他家殿下的样子,也不像是厌烦了的样子。
  姬辰指尖敲了敲摇椅的扶手,今晚是绕不开贾环了。
  他才去北边几年,贾环就折腾出这么多事。倒是能耐,捣腾起粮食作物了?这东西和盐铁一样,是普通人能碰的吗?不要命了。
  “让人盯仔细了,先看看情况,日后再做打算。”
  姬辰继续闭目养神,顿了会儿,又问,“薛家,是叫薛蟠,对吧。”
  “是。”何宥解释,“薛蟠是东宫薛侧妃的嫡兄。上京的时候,为了个丫鬟闹出过人命。”
  “行,去办吧。”姬辰说。
  何宥领命,安排人办事,办事的人还没走,又有人回来报,给贾环看病的郎中说贾环受伤之后染了风寒,高热,状况不是很好。
  何宥往屋里看了看,他家殿下今天才从北边回来,在宫里呆了一天,回来了,又听他说了一晚上贾环的事,刚要休息,又来事了。
  何宥也不进去通知姬辰,只招呼人过来,让人去请杨没药,让杨没药乔装,办成寻常的郎中去给贾环看病。贾环的命保住了,又不打扰他家殿下休息。
  且说贾环,喝了假郎中杨没药的药,三两日,风寒便好了,只是屁股和腿上的棍伤有些重,皮开肉绽的,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。这次没有宝钗的药膏,贾环将信将疑用了假郎中拿来的药膏,倒也没留疤。
  刚能下地走动,便听赵姨娘和探春说,元妃没了,老太太伤心过度,也跟着病了。
  贾环心里明了,贾家这是要败了。
  探春没远嫁,贾家没搭上南安王府,甚至是将人得罪了,贾家败得怕是要比原著里还快。只是如今宝玉为了娶黛玉拼命读书,进了国子监,之后会怎样,谁也不知道。
  又过了半个多月,薛蟠被查,薛家为了救薛蟠银子如流水,最后也没保住,换了薛蝌作家主。
  贾环病好了,正好赶上庄子里秋收。离了贾家,没了管束,贾环领着探春和赵姨娘一头扎进了庄子里。
  “有了它,百姓就可以不用挨饿了?”探春第一次见到粮食丰收的场景,院子里,四处是黄灿灿的玉米堆,庄子里忙忙碌碌,小厮仆人正把收回的玉米上仓。
  “自然。我打算留出一部分给娘的铺子开发新品,其余的全部留种,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。庄子东头儿,又让文老买了一百亩,今年围上,明年春天开始种。”贾环说。
  “玉米还能做糕点?”探春问。
  “也不知道能不能叫糕点,总之吃法是很多的,到时就看娘的了。”
  探春第二天还要去学堂,他们半下午从庄子回来。
  在京城,离了贾家,一个秀才的名头并没有什么用处,正好明年秋天有乡试,贾环计划着去试试运气。
  被从贾府赶出来,贾家的学堂是不能去了。京里的学堂不少,但距离考试只有一年,他若是插班进去……他这几年也没闲着,再从基础的听,按部就班的来也没什么意思,提高的空间不会太大。
  平时打好基础,快考试的时候,就该磨炼应试技巧,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。
  马上就要冬天了,天寒地冻的,他也不想每日冒着风雪严寒去学堂打卡。
  贾环去书铺买了乡试的历年真题,扒拉扒拉朝上可能负责主考出题的几位官员,把这些人出过的书、写过的文集诗词全买了回去。一一分析归纳总结,找出个人的偏好,理清他们的思路。
  稍有不明白的,便把探春找过来,说给探春听,探春去了学堂之后,再问学堂的夫子。
  继后不缺钱,女子学堂办得毫不含糊,学堂里的夫子都是名师大儒。
  探春成绩好,聪慧好学,为人爽利,很得夫子喜欢。她听了先生的讲解,再回去说给贾环听。
  如此几次,看着探春带过来的问题,夫子便猜出是怎么一回事,也不道破,继续给她解惑答疑。离着乡试还有小半年的时候,给探春指了位夫子,那夫子在国子监教书,但私下里也收学生,就是学费有点贵,可学问是一等一的好。
  赵姨娘砸了重金,贾环便每日下午去国子监,由那位夫子一对一辅导。
  国子监历史悠久,经历几次扩建修葺,占地面积广阔,规模一点儿不比上辈子的大学校园差。
  贾环是编外,学习的地方在后山,平时只有夫子们进出,除了偶尔能见到几个和他一样砸钱进来的,几乎见不到国子监里其他的学生。半年下来,竟是从未和宝玉碰上过。
  乡试放榜那日,探春和赵姨娘坐在对面茶楼二楼临窗的位置,贾环和郑海去下面看榜。
  一回生,两回熟。
  贾环吸取上次的经验,直接从榜尾开始往前看。只是这次又扑了空,重新挤到中间,第六十六名,数字倒吉利。
  这名次,全是赵姨娘用银子给他堆起来的。
  会试在第二年春天。
  贾环丝毫不敢怠慢,看完榜,下午便去了国子监夫子那里报到,赵姨娘还给夫子包了二百两银票的红包当作谢师礼。
  从国子监出来,贾环去了书铺,比照乡试时的样子,买了会试相关的真题和书籍。国子监夫子固然厉害,但他应试的法子也不是完全没有作用,至少五五分吧。
  他这边高考似的,紧锣密鼓,探春那边也没闲着,已经从中级班升到了高级班。
  大周会试,每次录取一百二十名,贾环第一百零八位,踩着尾巴进了殿试。
  殿试只考策问,在永和殿,朝入暮出,圣上亲自拟题、监考。
  连夜改卷、判分,第二日一早,考生再入,由圣上朱笔圈出三甲。
  站在大殿里,贾环忐忑不安。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,能过会试已是侥幸,想过殿试进三甲基本不可能。
  策问三选一,从三道题里选一道答,刚好有一道粮食农业相关的,他没正经答题,而是把这几年种植玉米的相关情况详细地写在了上面。
  反正正常答也不会进,倒不如赌一把。
  名次从二甲开始公布。
  二甲,取第四名到第十三名,共十名,进的概率不大,也确实没他的名字。
  再来三甲,最可能的,取第十四名到第三十三名,共二十名。
  第十八,第十九……
  贾环心里默数,屏住呼吸,心脏提到嗓子眼儿,双手攥着拳,手心里都是汗,一甲不可能,那三甲,再不来……
  赵姨娘花了那么多银子呢。
  “贾环,京城籍贯。”大殿上,太监声音尖细。
  --------------------
 
 
第21章 人情债(捉虫)
  21
  贾环大脑轰然,有那么一瞬的空白,心脏剧烈跳动,震得胸口疼,忙小步走上前,叩头谢恩。
  “抬起头,朕瞧瞧。”
  贾环抬头,杏眼瞬间微微瞪大,这皇帝的脸,乍一看,怎么和景辰有些重合?
  “朕看了你的答卷,所写内容可属实?”皇帝问。
  贾环立马收了心神,规规矩矩地答道,“是。”
  “好啊。”皇帝笑道。
  贾环的卷子上写了详细地址,就在郊外,出城一个时辰的路程,他已经派人去查看过了。
  “长了张探花的脸,可惜字儿太丑。调了你会试的卷子,文章也一般,但胜在思路清晰,见解独特。”
  皇帝褒一句,贬一句,贾环心情也跟着坐过山车似的,大气不敢喘,生怕哪句话说错了,到手的同进士就没了。
  “你姓贾,可是以前元妃的贾家?”
  “不是。”贾环道。
  按照大周的律法,像他们娘三个这样被贾府赶出来,从家族里除了名,又在官府那边做了报备,确实不再算贾家人。
  为了避免日后误会,贾环又解释,“以前是,但小时顽劣,被父亲撵了出来,所以现在不是了。”
  “哦,爹把儿子撵出去的,这倒是头一次听说。‘子不教,父之过’,儿子顽劣,当爹的不管教,反倒给撵了出去,你爹是谁啊?”皇帝来了兴致。
  “……”这让他怎么答,是不是把贾政给卖了,真坑爹了。
  旁边的太监在皇帝耳边低语。
  皇帝突然笑道,“竟然是元妃的庶弟,倒像是贾政能干出的事。这样正好,你爹在工部,年前刚调了外任,他那个员外郎的位置还空着,你就去补上吧。”
  贾环愣了下,赶忙叩头谢恩。
  贾政十几年没挪窝,补他的职虽然有些不吉利,但工部员外郎怎么说也是从五品,别说他一个三甲倒第一,就是二甲、一甲也不一定有这待遇。
  皇帝大手一挥,贾环退回了原来的位置。
  二甲、三甲之后是一甲,探花、榜眼、状元一起打包送去了翰林院,状元正五品的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从六品的编修。
  “小贾大人请留步。”
  殿试结束,刚出保和殿,贾环便被御前伺候的太监喊住。
  “陛下召小贾大人去御书房,小贾大人还请跟老奴走一趟。”
  这回估摸着该是玉米的事了,贾环战战兢兢,一路上都在打草稿。
  御书房里四五个人,贾环初来乍到,也不敢细打量,只低着头盯着脚前的地面,目不斜视,在太监的指引下,给皇帝行了礼。
  “平身吧,这里都是工部的人,日后都是同僚,让你来,就是给他们说说玉米的事。”
  皇帝对贾环说完,又转头对工部尚书和几位侍郎、郎中说,“各位爱卿,这就是朕说的贾环,今年的新科进士,他爹你们熟,就是你们那儿的贾政贾大人。”
  贾环总觉得皇帝这话里带着调侃,他不是进士,就是个倒一的同进士,他爹,他爹在工部十几年没挪位置,那确实熟啊。
  果然,御书房里一阵沉寂。
  工部尚书率先打破,问贾环,“这玉米当真如你说的那般高产?”
  这就是他以后的长官了,贾环沉口气,解释道,“下官种的这几年,年年如此。”
  “不同地域气候或许会有所差异,但据下官观察,这玉米适应力极强,山坡、河边都可以长,不怎么挑地。管理好了,产量不会太低。暖和的地方还可以考虑和小麦轮作。而且秸秆可以当作饲料,从头到尾,一点儿不浪费。”
  贾环又将殿试时答卷上所写的内容给众人重新解释了一遍,从玉米是怎么发现的开始,如何种植管理,生长周期,平均一亩产量如何,再到口感、饱腹耐饿程度,初步推测了大周适宜种植的地区。
  贾环有上一世的记忆,加上文老这几年的实践经验,一综合,把玉米的事说得头头是道,众人仿佛已经看到了粮满仓、谷满院的场景。
  皇帝听了大喜,“既进了工部,这事就还由你负责。只是你初入官场,粮食问题关系到天下苍生,事关重大,还需有个人在一旁监督指导。工部几位爱卿事多责任重,一时半会儿,也找不出人陪你。这样,朕的几个儿子,老二不在京,老四老五年龄小,剩下老三和太子。”
  “老三战名在外,骁勇威严,除了脾气有点儿冷,不爱理人,文韬武略,哪哪都好。做事尤其谨慎周全,严于律己,对手下管束也严格。像你这样初入官场的,到了他手底下,怕是要遭些罪的。”
  皇帝看着贾环,顿了顿,笑道,“至于太子吗,朕一手带出来的,是个好的,温厚和善。你若跟着太子,想必能学到很多东西,大有益处。这两个人,你选一个,陪你负责玉米的事。”
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来顶一下
加入收藏
加入收藏
推荐资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