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会员中心 | 我要投稿 | RSS
福书网
站内搜索: 高级搜索 如有淫秽信息或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邮箱fushuwang@outlook.com删除

 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2024

穿越重生后我富可敌国(穿越重生)——假酒喝了头疼

时间:2024-06-02 11:09:30  作者:假酒喝了头疼
  他真情实意的,“臣还要在大晋度过余生,还要和阿澈相知相守一辈子,您也知道,臣不是一个能吃苦的性子,不说什么大义凛然的话,臣即便是想要自己的生活过得骄奢安逸,也会为此努力的。”
  这话说得实诚,老皇帝哈哈大笑。
  一路说说笑笑,其间祁秋年还跟晏云澈去看了皇后娘娘和潇妃娘娘,都说宫里的女人没有真正的友谊,但现在看着,皇后娘娘和潇妃娘娘倒是相处得不错。
  二皇子晏云景也在,身边陪同的是傅正卿的儿子孙子,几个人有说有笑的。
  战老爷子和老夫人,也在儿媳的陪同下,喜笑颜开的。
  还有那些被老皇帝钦点的随行大臣们,不光讨论得热火朝天,时不时还记录几笔,拉着曲子博,问东问西的。
  显然,这一门新的学问,让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  一路欢声笑语,傍晚的时候就到了北宜城外。
  刚走出火车站,便是巍峨的城墙。
  祁秋年给他们安排了观光车,虽然是人力的,但坐在车上,就能领略北宜的风光。
  守城的将士目不斜视,站姿挺拔,车架刚到城门口,便是震天动地的山呼万岁。
  老皇帝这一生不知道被多少人跪拜过,但此刻依旧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。
  心绪是有些激动了。
  进了城,又是另外一种风光。
  极具风格的红砖小楼,笔直交错的水泥路,干净整洁,没有任何的垃圾脏污,路旁还有修剪整齐的绿化带,每隔一段道路,旁边还有高矗的路灯,路灯旁边还有道路指示牌。
  观光车一边往前走,祁秋年一边给老皇帝他们讲解。
  所有人都支棱着耳朵,听得认真,眼底也是毫不掩盖的震惊。
  谁能想到,这北宜几年前遭遇过旱灾,如同一座死城呢?
  街上,也有百姓挑着担子,推着小推车做小生意,十分热闹。
  百姓们看到祁秋年和晏云澈,知道是有大人物来了,他们虽然有点儿紧张,但也记得侯爷说过的话,保持敬意就好,不必时刻卑躬屈膝。
  所以他们该干嘛就干嘛。
  有个老妪,挑着箩筐的野果,被一个小公子买下。
  “总共是十五斤半,算您十五斤,十二文一斤,总共是……”老妪嘴里叽里咕噜地念了几句,像是在背什么口诀,很快就报出了总价,“一百八十文钱。”
  小公子笑着付了钱,“大娘,您这算数学得不错啊。”
  老妪笑着,“托小侯爷的福,这乘法口诀,背熟了就成。”
  过了一会儿,几个三四岁的孩童,手拉着手,唱着歌谣,蹦蹦跳跳地跑了过去。
  仔细一听,这歌谣,居然都是四书五经里的内容,被编成了简单的曲子,唱起来朗朗上口,听了两遍,有人都能跟着一起唱了。
  太能洗脑了。
  老皇帝也看得津津有味,嘴里也跟着哼哼,祁秋年也在一旁讲解。
  实验小学里,每周都有公开课,是不要钱的,愿意去学的人,都可以去,只教简单的基础识字,还有算数。
  大部分百姓还是很珍惜这个机会的,那公开课,都分了好几个教室了,要不然坐不下。
  久而久之,这些普通老百姓不说全部都能出口成章,但简单的识字算数,基本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了。
  还有这些歌谣,也是祁秋年的主意,他把后世那些儿歌的曲子直接拿来用了,这些旋律很有童趣又上头,就是把歌词换成了书里的内容。
  三四岁,还不到上学的年纪,但已经到了接受知识的年纪了,他找了些人在市井传播,歌谣学会了,变相性的,相当于已经把四书五经的内容都学了大半了。
  日后等到正式上学堂,有了基础,学习知识的时候,也能更轻松一些。
  傅正卿面色红润,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,没想到老夫在有生之年,真的能看到这样的景象。”
  大臣们也跟着复议。
  祁秋年笑着,“这就是教育的意义。”
  晏承安默默地咀嚼着这几个字,他知道他祁哥厉害,之前也来过北宜,甚至还去实验小学上过几天的课程,但是这次从进城之后,还是给他带来了相当大的震撼。
  看着生活在北宜新城的百姓,他此刻无比清晰地明白,教育,才能强国。
  教育,这是一场长期的战争,并且宜早不宜迟。
  原计划在北宜留三天,然后返程回京。
  但北宜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太大了,老皇帝大手一挥,又在北宜多留了几天。
  祁秋年和晏云澈也尽职尽责,带着他们领略了北宜的风光。
  另外,祁秋年单独给老皇帝训练的两千特种兵,也做了正式的交接。
  老皇帝激动得不行,当场下了命令,这两千特种兵封为皇帝亲卫,只有皇帝一人能调遣。
  是皇帝亲卫,不是他的亲卫,意思就是说,下一任皇帝就可以继承。
  祁秋年心里也熨帖,这两千人的战斗力,不说抵挡千军万马,单挑一万敌军也不在话下。
  还有练兵的方式,除了战国公已经得到了祁秋年的训练计划表之外,其他武将全部都激动得不行,找祁秋年要这训练方式。
  祁秋年摊手,“将军们,这事儿,您得去找陛下,晚辈是没有什么意见的,只要陛下同意,从这边随便抽调几十个人过去训练就成,他们都是熟手了。”
  武将们又赶紧去找了陛下。
  文臣们,又是另外的情况了,天天去街上看那些孩童唱儿歌,要么就是去实验小学,有的大臣甚至还心血来潮,给这些学生们上了几堂课。
  结果这就发现了,实验小学的学生们的基础知识都十分扎实,若是去考科举,不说秀才居然,童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。
  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能考得上。
  这就有些惊人了,从前,一个州府,每年的童生试,能有几十个人通过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  现在,这学校上千的学生,一半都能考上童生啊,而且更惊人的是,这些学生大部分从前都是不识字的。
  如今才学多久啊,这学校正式开学,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呢。
  还有从前被他们忽略的女子,也并不差,优秀学生的公示栏上,有不少都是女学生呢。
  同时,他们也注意到了,祁秋年的学校,工厂,都不缺女子的身影,甚至还有些女子身居要位,同样把底下的员工管理得妥妥当当的。
  这...女子做官,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了?
  就像小侯爷说的,女子也能出来工作,就相当于多了一个生产力,这世界总不能只靠男人就撑得起来。
  不说高官,就说衙门小吏,文书,录史,后勤,可以让女子们先从这些岗位开始嘛。
  祁秋年十分满意,老皇帝没表态,但晏云澈后来跟他说了,老皇帝是想把这个改变留到下一个皇帝去执行。
  祁秋年也理解,是给下一任皇帝送政绩呢,女子从后宅走入人前,这几乎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。
  反对也没有任何意义。
  老皇帝这一行人,离开的时候,心满意足,甚至还准备直接把北宜的某些政策套用到别的州府去。
  回去的时候,祁秋年没去,北宜还有事情要忙,晏云澈送他们回去的,之后再跟火车一起回来。
  火车上,晏承安拿着自己的小本本,跟他亲哥哥讨论教育的事情。
  前几天大臣们都缠着祁秋年,让晏承安都没有多少时间去请教,只能现在问自己的哥哥了。
  晏云澈是最了解的,晏承安的问题,他都能给出一针见血的建议,很有祁秋年的风格。
  晏承安也能有来有往地讨论,建议和意见都很成熟。
  老皇帝在一旁听着,也不参与,但心里的盘算,晏云澈听得清清楚楚。
  果不其然,这次回京之后,晏承安在朝堂上主动提起了教育强国的问题。
  朝堂上有人站出来反对,但是这次随行的大臣,全部都站到了晏承安的身后,支持了晏承安这个决定。
  在很久之前,其实可以算是帝王和世家共同治理国家。
  而世家有这样的权力,同样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知识,这些知识不拘泥于书本,还有格物制造业,哪怕是一本菜谱,他们都捏得死死的。
  以此来保障家族在朝堂上的地位,同时,也是要愚民,让底层百姓不能读书明理,让他们如同老牛一般地替他们卖命。
  但是现在不同了。
  先有老皇帝登基之后,用雷霆手段整治了部分过于嚣张的世家,兴科举,开民智。
  如今,朝堂上已经不缺平民子弟了。
  晏承安的提议,除了一起去过北宜的大臣,还有那些平民子弟同样也站了出来。
  为首的,是苏寻安。
  苏寻安之前的科举功名给他还了回来,今年又是三年一度的春闱,苏寻安有了傅正卿的教导,顺利地走上了朝堂。
  名次也还不错,是大臣们商讨出来的,榜眼,进了翰林院。
  也可以说是内阁的备选人才了。
  他比很多人都清楚,从平民走到朝堂,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什么。
  最后,老皇帝给了定论。
  “如今承安也长大了,其他皇子,明年的考核期就结束了,现在也算是给承安一个机会,就让他以教育出发,为期一年,同比今年,看一年之后会增长多少读书人。”
  “儿臣领旨。”晏承安的眼神是坚定。
  有了老皇帝的圣旨,晏承安就开始大刀阔斧地整改如今的教育行业。
  先是村学。
  那些人口比较少的小村子,那就三四个村子一起,共修一座学堂,选一个折中的地方。
  大村子,人口多的,就单独修一个学堂。
  雇佣的都是那些科举无望的穷秀才,村学的目的是扫盲,能教百姓识字算数就够了,不需要很高深的学问,能考上秀才功名的,哪怕是吊车尾的成绩,也是绰绰有余了。
  但也不是都收,晏承安从他祁哥那边要了一套测试题,人品过关的才录用。
  这套测试题,基本上就直接排除了那些顽固不化,思想腐朽的书呆子。
  是了,所有的村学,都是要收女学生的。
  每一所村学,按照学生的人数,分两到四个老师,学费是全免的,只需要自己出笔墨纸砚的费用,然后学堂的修缮等等,都是学子的家庭共同承担。
  老师的工资,也是国家出钱,甚至晏承安还讨了个巧,这些村教师,新拟定了一个小官职,九品学官。
  这要放到后世,就能说一句公立学校的正规编制教师了。
  就这条件,已经足够让那些秀才们努力争取了,他们从前读书,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?
  但他们的能力也就到这里了,能考上秀才,都已经是祖坟冒青烟了,想要再往上考,又得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,可他们大部分人,都是拿不出这钱的。
  如今他们秀才功名也能当官了,虽然是新拟定的官职,但那是实打实的九品官啊,享受国家俸禄的。
  接下来是招生,招到六到十五岁的学生,原本想不限年龄的,但根据实际情况来说,不是特别合适。
  十五岁的孩子,已经成丁了,不能称之为孩子了,甚至还有很多人十五六岁就要成婚了,再来上学就耽误家里的活计了。
  但晏承安跟他祁哥学了,学校上五天休息两天,这两天刚好就上公开课,谁都能来学,也是不要钱的。
  招生的时候,又发现了新的问题。
  几乎所有家庭都把男孩儿送来读书了,但是女孩儿,就零星几个。
  想也能明白,重男轻女的思想,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。
  晏承安也不慌,家里有女孩儿的,不送来读书的,如果家里还有男孩儿,那就收一年十两银子的学费。
  这政令发出去,引得无数家长的不满,女孩儿读什么书呢,读书有什么用呢?
  他们送家里的男孩儿读了书,以后不说考科举,去城里找个工作也方便。
  但晏承安八风不动,铁了心要让女孩儿们一起来读书。
  那些家长闹了一通,最后也没用,甚至还有几个过分的典型,直接被取消了入学资格。
  呵,想读书,给了他们这个机会,学费都免了,一套启蒙书籍,现在也不贵了,这还不珍惜。
  那既然如此,就去找私塾吧,除了学费,逢年过节还得给夫子孝敬。
  如此,这男女学生的事情,很快风平浪静。
  把女孩儿送去读书,能免十两银子呢,大部分百姓想通之后,却也觉得女孩儿读书也不错。
  万一人家的姑娘都送去读书了,自家的没读过书,以后怕是说亲都不好找对象,甚至还有可能影响自家男孩儿说亲呢。
  说来也是,他们大部分也是有儿子的,以后给儿子说亲,肯定要选对方家庭和谐的,要重男轻女太明显,他们也不想要呢。
  而且,如果他们能娶个能识字算数的儿媳妇回来,也是一种骄傲呢,在家还能给没上学的孩子启蒙呢。
  潜移默化地,女孩儿跟男孩儿有了相同的待遇。
  村学的事情不难办,接下来又是县学。
  如果非要分一个等级的话,村学是小学,县学就是中学了。
  县学的教学内容就要更深入一些了,不说以后能做官,但也得奔着童生或者秀才去的。
  县学首批学生,收的是有基础的学子,同样男女不限,但是有基础的女子太少了。
  不过下一批就不同了,下一批县学的学子,直接从村学招收,除此之外,想要上县学的,得要通过入学考试。
  当然了,县学里,也带了小学部的,是要招收县城里还没开蒙的孩子的。
  再接下来,就是书院的整改了。
  从前,几乎每个州府都有书院,都是招收有功名的学子,至少都是秀才起步,还得是前好几名的。
  教书的先生,也都是进士出身,最差也是个同进士。
  这一类的教书先生,基本上都是不愿意做官的,或者退休了的。
  书院,基本上可以说就是给朝堂输送人才的。
  晏承安没打算在这个基础上整改,但他加了一点儿别的条件进去,以后的书院,不能拒绝女子报考。
  是了,这样的书院,想进去,除了功名,还得经过入学考试。
  女子现在没有功名,但只要她们能通过入学考试,就能去书院上学。
  这个事情,在朝堂上还吵了一段时间,说是女子又不能考取功名,去书院读书,就是浪费教学资源。
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来顶一下
加入收藏
加入收藏
推荐资讯
栏目更新
栏目热门